查看原文
其他

【琴园雅韵】《皮囊》不流于表面的灵魂

不流于表面的






“我能感受到的就是一个生活的泉州,一个可感的泉州,把我塑造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泉州,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的感受来说泉州、写泉州,让更多的人知道泉州。”是蔡崇达的自述,《皮囊》就是以他在家乡泉州的见闻为背景,坦荡自然地自白成长经历并抒发情感、观点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本书由14个短篇组成,我将短篇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从《皮囊》到《我的神明朋友》写的是与家人间的亲情,不可否认的确很触动人心;后半部分从《张美丽》开始着重写的是成长中的伙伴和遇到的人,同样很深的触动,却存在不少非议。


作者和阿太(外婆的妈妈)的感情极好,受阿太生活观的影响深刻,可以从首篇之后的其他短篇中窥得。首篇讲了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故事和她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为“皮囊”发表了独到的看法,如果皮囊没有了,还剩什么?还有灵魂。

前半部分写的亲人篇目都是以父亲的疾病为故事发展的基础,阅读的时候能通过作者的视角,被轻易带入到故事中,成为悲剧的受害者,而故事中人则以一种平静的态度与读者谈话着。“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似乎很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当阅读到这段文字,我正被父亲疾病缠身又不甘服输的情节所困,读至此处已不自觉地难过起来,它刺激了我的泪腺,身不受却感同。

面对父亲的疾病,作者表现得很冷静,起初我将这份冷静理解为父子间相处的正常方式,作者平静地叙述着,读者能轻易地带入他的悲伤,而这感受也许是恍惚间读者的自我意识。再读,字里行间其实是罕见的克制,蔡崇达像是把自己从事件中抽离出来,平静地述说成长经历,似旁观者的疏离,欲言又止的理性,倒像是在掩饰他源源不断的思念,它并不喷薄而出,像是细流涓涓,细水长流。

后半部分的非议依然来自于作者近乎冷漠的理性。他所接触的成长伙伴:城里阿小和乡村阿小、天才文展、厚朴的曾经状况和现在的境遇在蔡崇达的笔下被详细地铺展在读者面前,关于非议在于将他自己置于制高点,过分强调自己如何地务实,现实证明若干年后自己的生活确实比任何伙伴过的好,反观其他人,境遇是不同情况的悲惨。他又将自己从故事中抽离出来,冷眼旁观一般,淡然地叙述着故事和有意无意透露出的对伙伴的“嘲讽”,他的“自以为是、自私”成功地挑起了读者的不满与愤怒。

细细一想,作者突出自己的成功,挑起读者的愤怒或不失为他的一个意图。书籍一惯喜欢传达正向的能量,蔡崇达通过“贬低”昔日伙伴,抬高自己的方式逆向传达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我反而欣赏起他。作为资深文字工作者,对于写什么样的文学会有如何的影响应当有一定的预知,而他却能在故事中真实地抒发感受、独树一帜,这是多大的勇气!

蔡崇达的灵魂或许是酷酷的。他说:“这几年来,我就这样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现实中不愿意真正踏步进去,工作中作为记者,一个记录者,我所要做的,像是一个好事的看客,迅速挤进众多人围观的某个故事现场,尝试被卷进去其中的喜怒,然后一次次狠心地抽离”。我不禁想起《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中关于不愿在重症病房里过多接触病人的理由:害怕相交,对付出感情的人,病人朋友有一天在这个世上消失了,若非心口的那一抹压抑,一切就轻薄得像从未发生过什么。许是成长经历,许是多年从事的记者工作,让他习惯了理性主导文字,他的灵魂应该是清冷而有情的。

韩寒说,“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这是一个静谧的夜,合上书,我想将这本书分享给你们。

往期精选

【声临其境】所长无用

文案 / 黄静谊

编辑 / 孙寂月

责任编辑 / 潘祖颂 姜佳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